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是世上最瑰麗典雅的大都會之一,以優美的城市規劃、豐富的古典建築、濃厚的文化氣息散發迷人魅力,殖民時期後大批歐洲移民的湧入使布市無論在建築,音樂,藝術發展上都深受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多元文化的滋養熏陶,19世紀末期的繁榮富裕令整座城市被重新規劃擴展,當代建設的林蔭大道、開闊廣場、華麗建築、雕像噴泉等現時仍處處可見。
色彩繽紛的卡迷尼特街道
人口約1550萬(2023)的布市面積逾200平方公里,整座廣闊都市共劃分了48個各具歷史文化特色的區域(Barrios),而最精華部分則屬於東岸的中心區。
卡迷尼特畫家 輸送畫作
由意大利移民興建的博卡區(La Boca)是探戈舞的發源地,在這裡可找到許多小型探戈舞廳和意大利酒吧,區内有一條充滿威尼斯風情的卡迷尼特步行街(Caminito),街道兩旁並列了一間間平矮可愛的陽臺小樓,外牆油上了水藍、鮮黃、粉紫、橙紅、青綠等鮮艷色彩,棲居小樓上的畫匠以在路旁作畫擺賣為生,無名探戈樂手亦經常現身路旁演繹哀怨名曲,是城中最受歡迎旅遊點之一。
卡迷尼特街頭藝人 擬扮塑像
蒙特塞拉特區(Montserrat)則是使館和官方大樓的集中地,區内的五月廣場(Plaza de Mayo)是布市的中心地標,廣場周邊坐鎮了新古典式的玫瑰色總統宮殿(Casa Rosada)及建於殖民時期的大教堂和舊市政廳,廣場中心亦是在黑暗戰爭中(Dirty War,1976-1983)失去愛兒的母親們(Las Madres de Plaza de Mayo)進行了近30年每週無聲遊行的控訴地。
五月廣場 - 持續30年的沉默控訴 - 黑暗戰爭中痛失愛兒的母親們 迴轉遊行 (資料圖片)
第一日
遊走了半年不經不覺已來到了旅程的終站,一陣空蕩的落寞感突然襲擊心頭,在布市中心區恍惚遊蕩,走過輝煌的廣場、宏偉的歷史建築、精美的商店街、破落的小巷,與略帶憂鬱神韻的俊男美女擦身而過,還有自唱動人情歌的傷殘吉他手、造型精美的人擬銅像、雙目失明但明亮的手風琴小男孩,最後在一場精彩的街頭探戈前停住了腳步。
雙目失明但明亮的手風琴小男孩
一對舞藝精湛的舞者在憂怨的樂聲中激熱起舞,把音韻節拍轉化為跨行、旋轉、凝望、緊貼、抛離、鈎勒等各種各樣的肢體流動,身體的接觸交流既親密纏綿又遙遠不羈,激情中又像是在抑壓著某種熱切而不可及的渴望、某種隱隱傷悲。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探戈的發源地,探戈亦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憂傷靈魂,無論世界如何急劇變化,探戈樂韻依然滲透每個都市角落不停流轉蕩漾……
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的探戈舞者
探戈
探戈(Tango)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末期,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吸引了大批意大利和西班牙青年前來尋求發展,他們大多是來自貧窮家庭的單身漢,希望能在新大陸闖一番事業衣錦還鄉,可惜找到的卻是同樣殘酷的階級分化,最終往往逃不過貧困潦倒的宿命,他們和城中的非洲黑奴後裔共同成爲了社會的邊緣人,迷醉流連於貧民區的酒吧舞廳也許就是苦困現實中的唯一逃脫。
探戈一詞原為‘黑人舞區’的意思,在煙霧淒迷的舞池上,失意遊子把深深壓抑的熱望、困苦、鄉愁化作激情熱舞,非洲節拍和拉丁樂韻會聚相融,憂傷沉鬱與高傲挑誘激蕩為一,漸而風格成形,探戈把拉丁舞帶上了一層内斂魅惑的新境界,其後更得到外界的欣賞認同,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貧民區逐漸傳揚開去。
第二日
林立了逾千座大型陵墓的華麗墓園——蕾柯列塔
前往參觀位於蕾柯列塔區的華麗墓園Recoleta Cemetery,園中矗立了逾千座華美精致的大型陵墓(Mausoleum),當中大多都屬於阿根廷最顯赫的貴族名人,包括總統政要、諾貝爾得獎者、科學家、名作家和詩人等,而訪客最多的莫過於題字‘請別為我哭泣’的貝隆夫人墓碑。
貝隆夫人 - 艾薇塔
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阿根廷第一夫人艾娃·貝隆(Eva Perón)原名Eva Duarte,1919年生於一個農村小家庭,由於是私生女加上父親的早逝,令她童年時代一直活在受欺壓歧視的陰霾下。 17歲那年艾毅然離開家鄉隻身前往布市尋求新生,不久已搖身成爲薄有名氣的電影明星。1944年,她在慈善活動中結識了當紅的軍人領袖胡安·貝隆(Juan Perón),兩人幾乎一拍即合,並於一年後步入教堂。
貝隆夫人 (資料圖片)
1946年貝隆當選總統,身為第一夫人的艾亦積極政務,主力負責為勞工階層爭取權益,改善民生福利。她的魅力光芒甚至蓋過了身旁的丈夫,出身寒微的艾得到了貧苦大衆的代入認同,人們親切的以暱稱 ‘艾薇塔’(Evita)呼喚她,在經濟大衰退的艱難歲月中,艾被造就成了一個近乎神化的希望象徵,民衆對她的熱愛更逐漸升級至幾近瘋狂的程度!
然而正值人生巔峰,艾卻震驚發現患上了末期子宮癌。 貝隆在1952年獲選連任,艾則被官方冠以‘國家精神領袖’的名銜,可惜她的病情亦同時轉告危急,終在同年7月撒手人寰,享年只33歲。
題字‘請別為我哭泣’的貝隆夫人墓碑——與《艾薇塔》音樂劇經典名曲<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呼應迴響
在艾死訊傳出的刹那,布市全城頓時陷入休克狀態,所有的商店、影院、餐廳立告停業默哀。出殯當天舉國哀悼,擠滿市中心悲慟送行的群衆多達二百萬人,場面震撼空前。她在遺書中寫道:“我最後的願望也是我最初的願望,就是可以和貝隆及我的人民永遠一起生活下去。 我深信神會原諒我的奢望,因爲祂也是和世上所有貧窮人們同在的……”
21年後的某天,英國名填詞人Tim Rice偶然在駕車途中聽到了一小段介紹艾娃生平的電台廣播,因而觸發了靈感,促使他聯同音樂劇大師Andrew Lloyd Webber合力創作了經典長壽的音樂劇《艾薇塔》,讓貝隆夫人的神話延續活躍流傳!!
小小貓兒守護著墓園的小角落
來到墓園彷彿進入了一個歐洲藝術雕刻的迷宮,一座座大理石神像、天使在陽光下潔白閃耀,園内還棲居了許多漂亮貓兒,忠誠的守護著各自的小角落。 當我一心尋找貝隆夫人的墓碑時,半路上卻讓一尊精靈活現的青銅像給赫然迷住了——她是莉莉安娜和義犬薩普,像中清純脫俗的少女幾乎集中了所有的美麗於一身:修長秀美的身軀、瀉落的長髮、天使般的面孔、洞悉世情的大眼睛……
莉莉安娜和永遠相隨的義犬薩普
原來生於1944年的莉莉安娜是一個意大利家庭的獨女,1970年,26歲的她在寒冬的山區遇上了一場無情噬捲的暴風雪崩,沒有先兆、沒有告別,刹那間一切已消失永遠……
莉莉安娜非凡的美貌為這短暫的一生蒙上了一層淒美紗幕,不可思議的是正值壯年的薩普 竟在主人死後的第七天默默抑鬱而終……
莉莉安娜父親的意大利文悼詩
在莉莉安娜的墓碑上,刻有一首她父親以意大利文寫的悼詩,整首詩中,他不停的呐喊‘爲何!!’ 爲何上天要奪走他心愛的唯一? 爲何如此的嬌美卻偏命薄如煙? 爲何世界之大卻再也找不到你的方向? 爲何餘下的只是無邊無際的悲空創痛?
[嬌美的小花盛開了,只是短短的數天,
讓人們欣賞、珍愛,小花爲世界帶來了春天的訊息。花兒瞬間凋逝了——但她已完成了此生的使命……
當我們完成了此生所有的學習和任務後,我們便會得以脫落這沉重的軀殼,它一直囚禁著一個輕盈的靈魂,猶如蟲繭封裹著蛻變前的蝴蝶。
時候到臨,我們將可破繭而出,
從一切俗世的苦痛、恐懼和煩憂中全然解脫——自由如一隻絢麗彩蝶,飛回光明神聖的天國家園……](生命之輪,Elizabeth Kubler Ross)
愛她,放開她,讓她展開銀白的羽翼,自由飛翔……
第三日
美好的時光終於走到了盡頭! 臨行前再去了一趟蕾柯列塔墓園,跟莉莉安娜和薩普告別。
再見了,南美! 我又要返回我那無力擺脫又或已不願脫離的小小盒子中。
感謝你 包容過我卑微無聊的存在,感謝你 讓一顆封閉昏沉的心經歷過一刻的甦醒!!
走吧! 一直往前走,不要回望! 只怕將化作一根永遠不會動彈的鹽柱……
也許,整個旅程只是一場夢幻,一晃似曾浮現的湖中仙境,一片從不屬於我的真實!!!
宛如飄過眼前的一顆幻彩肥皂泡,卻已在天藍中散破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