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秘魯南部高山區的庫斯科(Cuzco)是世上最瑰麗的文化古都之一,海拔3350米,四周被蒼翠的山巒河谷環抱,城内遍佈典雅的殖民建築,城外則散落了無數雄偉的印加城堡,這裡更是通往風景壯麗的印加古道、烏魯班巴神聖山谷、及天空之城馬丘比丘的必經大門。
見證時代穿梭的印加石牆 靜默陣列於大街窄巷
前身是印加帝國的聖城首府,庫斯科曾是全美洲最榮耀璀璨的都市,敬奉太陽的印加文明為聖城矗立了許多金碧輝煌的宮殿廟宇,籍黃金鋪飾象徵太陽光芒,不料卻因此招來了覬覦金銀的遠方侵略者。 西班牙人在1535年殲滅印加帝國後,隨即對庫斯科進行全面掃掠,並把全城宮殿大舉清拆,其後更在每一個主要宮殿位置,都以原本的印加牆基及石材蓋建上一座天主教堂,這種獨特的歷史建築現今在城中仍處處可見。
現時庫斯科是秘魯第三大城市,人口約49萬(2022),城中居民大多是講蓋丘亞母語的印加人後裔,雖然經歷了長期的殖民統治,深厚的傳統文化卻仍世代傳流。在古雅的中心區,肅穆的印加石牆陣列大街窄巷,華麗教堂坐鎮繁忙熱鬧的四方廣場,區内進駐了許多為遊客而設的高雅餐廳、酒店和精品商店,亦並存了傳統的露天市場、民營食堂、流浪樂隊、牽著美洲駝運送貨物的印第安婦女、及以擦皮鞋或兜售廉價紀念品為生的幼年街童! 整座古城宛若一座疊合了印加、歐洲殖民期和現代世界的露天博物館,時空彷彿隨意在歷史長廊中飄蕩遊移,有意無意間卻眷留縈迴於印加的絢爛年代!!
印加帝國的聖城首府 - 庫斯科
庫斯科中心廣場 (資料圖片)
豎立市中心廣場(Plaza de Armas)的西班牙大教堂(La Cathedral)是庫斯科最華麗的歷史建築之一,興建於1559年,原址為印加的維拉科查神殿,整座文藝復興式建築共複合了一座主教堂及兩座側翼教堂,大堂儼如藝術博物館般佈置了超過400幅殖民時期的古典油畫,當中許多都呈現了歐洲與本土文化的特色結合,如著名的‘最後晚餐’中描繪的耶穌門徒全都皮膚白晢,唯獨猶大擁有印第安人的深棕膚色,而桌上的晚餐則是印加傳統美食——烤原隻天竺鼠(Cuy)!
大教堂内的殖民時期油畫‘最後晚餐’ (資料圖片)
位於城東的聖多明哥教堂(Church of Santo Domingo)前身是印加帝國最崇高的太陽神殿(Coricancha),據説整座殿宇原本都鑲貼了堅厚的純金飾板,殿中更設置了以實金鑄造的大型祭壇、雕塑和無數奇珍瑰寶,不過所有黃金文物在西班牙人到訪後幾乎一夜之間已掃蕩一空,而石殿建築亦遭拆毀改建為巴洛克式教堂。 聖多明哥教堂曾於庫斯科的大地震中兩度倒塌其後又被重建,相反印加的原始建築卻一直堅固屹立! 雖然太陽神殿存留下的只是一些周邊的空蕩石室,但仍甚具可觀性,石殿以打磨平整細滑的優質花崗岩建造,牆身和門窗都呈現了印加人精美無縫的嵌石建築及獨特的梯形結構。
昔日黃金鑲貼金碧輝煌的太陽神殿如今只剩禿裸的石墻 (資料圖片)
印加嵌石建築
印加文明擁有一套精湛獨特的嵌砌建築法,他們捨棄採用簡易均一的石磚作建材,反而愛把岩石切割成大小不一甚至形狀古怪的磚塊,然後再以某種奇特技術把這些多邊形石磚鑲嵌組砌成大型建築;無需利用任何砂漿粘合,印加石牆卻能嵌砌得全面緊密無縫,即使鋒利的刀尖也難以插進石塊接口中!
古老印加圍牆的多角奇形石磚——
雖然所有磚塊都大小不一甚至形狀古怪,卻能全方位拼合得密扣緊鎖完美無縫!
細心觀察下,不難發現每道石牆都蘊含了極其精妙的工藝和深奧的數學計算,在庫斯科Hatunrumiyoc小巷的印加遺牆上就有一塊奇特的‘12角石’,平面上已顯示了12個稜角,三維構造的乾坤更是深不可測,儘管形狀十分複雜,但每個稜角都和周邊石塊完美密合,有如鬼斧神工!
印加建築的另一特色就是牆身往往向上稍微收窄内傾,窗戶和門都略呈梯形,内傾的設計和拼嵌結構造就了抵禦地震的神奇能力, 庫斯科1650年和1951年的兩場大地震摧毀了城中無數西班牙建築,但印加遺跡卻全能安然無恙挺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