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低地聖克魯斯(Santa Cruz)是玻利維亞第一大城市,人口約150萬,城郊遍佈翠綠的大型農場,這裡是熱帶低地首要的商業、農貿及物流中心,近年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建設相當現代化,與蒼涼的高原山區儼如兩個世界。

南美深心遊[二]玻利維亞:13. 聖克魯斯-哲古華拉 (Sa

位於東部低地的玻利維亞第一大城市——聖克魯斯 (資料圖片)

農產豐盛的聖克魯斯亦是玻利維亞的美食天堂,本地菜以善用複雜而輕巧的香料調味為特色,著名菜式包括有花生濃湯、醋燜鵪鶉風乾肉絲辣汁燜飯(Majao)等,熱辣的燜飯會配上香甜的烤香蕉和木薯(Yucca)為伴菜,風味十分獨特,在市内許多充滿熱帶風情的地道餐廳Casa del CambaEl Camba Futre等都可以嘗到。

南美深心遊[二]玻利維亞:13. 聖克魯斯-哲古華拉 (Sa

充滿熱帶風情的地道餐廳Casa del Camba (資料圖片)

南美深心遊[二]玻利維亞:13. 聖克魯斯-哲古華拉 (Sa

本地特色的風乾肉絲辣汁燜飯Majao,配上香甜的烤大蕉和木薯為伴菜   (資料圖片)

聖克魯斯本身並不是個熱門的旅遊城市,大多遊客前來都是爲了遊覽東部亞馬遜低地的自然生態保護區如安玻魯國家公園和馬爾卡多國家公園等,聖克魯斯亦是哲古華拉朝聖之路的主要旅遊基地,遊覽線路主要覆蓋了哲古華拉最後作戰的山區、其生命終站伊格拉村 (La  Higuera)葬身地瓦耶格蘭德等。

南美深心遊[二]玻利維亞:13. 聖克魯斯-哲古華拉 (Sa

伊格拉村的哲古華拉紀念壇, 文:“你的典範燃亮了一個新的黎明   /   Your example lights a new dawn"      (資料圖片)

哲·古華拉

11 哲古華拉 (資料圖片).jpg

革命家哲·古華拉(Che Guevara, 1928-67), 原名歐內斯托·古華拉(Ernesto Guevara),1928年生於阿根廷一個小康之家,自兩歲那年就患上了纏困一生的哮喘病,古華拉少年時期正值阿根廷經濟大衰退及軍政府抬頭的黑暗歲月,使他早已對腐敗政權虛僞的民主旗號及美國政府遠謀深種的幕後黑手藐視不屑不恥。

1947年,古華拉進入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攻讀醫學,畢業前,他身無分文地到南美洲各處流浪,途中遇到了許多被受剝削的貧苦印第安人,並目睹了社會上種種殘酷不公的現實,旅程後古華拉發現自己已再不可能成爲一名舒逸安穩的中產階級醫生,他立志要為貧苦人民爭取應有的公義和人權,並深信推動革命是創建平等社會的唯一道路。

1956年,古華拉加入了卡斯特羅(Fidel Castro)領導的古巴革命組織,並由於表現突出而迅速成爲了前綫司令官,在這段期間他得到了‘哲’(Che)的稱號,因他常愛把這個代表‘喂!/ 老友!’的阿根廷俚語掛在嘴邊。1959年卡斯特羅成功推翻獨裁政府,哲獲任命爲古巴國家銀行行長,並承擔起國家經濟改革的重任。作為古巴的聯合國代表,哲經常在聯合國會議上猛烈抨擊美國對貧窮國家的種種霸權剝削行爲,另一方面他亦積極在非洲、亞洲及南美各地推動革命合作計劃,並成立了聯合三洲的人民團結組織。

哲後期逐漸傾向烏托邦式的安那其主義(Anarchism),自此走上了一條孤獨的道路,他與卡斯特羅開始出現明顯分歧,同時亦由於對修正主義的不滿而宣告與蘇聯決裂。 1965年,哲決意辭去古巴所有職務而投身非洲支援剛果革命,結果卻不敵歐美的強勢軍隊而以失敗告終。

1966年底,哲率領遊擊隊進入玻利維亞,希望團結當地人民發動革命對抗美國暗中背後支持的軍事獨裁政權,從而把解放運動擴展至整個拉丁美洲。 當時美國中情局早已在玻利維亞滲透勢力,並為軍政府提供了大量培訓及武器資源部署反遊擊軍隊。

1967108日,哲在聖克魯斯西南山區遭玻利維亞軍伏擊搶傷,玻軍把他俘虜到伊格拉村(La Higuera)一所荒廢的校舍進行審問,哲卻勢不屈服。 翌日,軍隊高層命令將哲秘密處決,一切宏大理想隨著四發子彈的穿過而飛散雲煙,他的軀體隨後被小型飛機運送到較大城鎮瓦耶格蘭德(Vallegrande)一所醫院肢解雙手以防指紋鑒別,而屍首則被隨便棄埋在飛機跑道旁的荒地中,終年39歲。

哲死後的數十年間,世上的不公義和霸權剝削仍持續蔓延,當世界進入了一個面目模糊的消費時代,哲古華拉的肖像卻化成了一個‘公義和理想’的永恒象徵!!也許人們懷念的更是一份此世不再的悲憫胸懷、一道燦亮難留的壯烈純美……

 

“我不是一個解放者,解放者並不存在,只有人民本身才能夠真正的解放自己……”

“我感到無邊的孤寂, 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 在古巴不曾,在任何地方皆未曾, 即使獨自環繞地球千百轉也不會深陷如此無邊的孤寂……”

南美深心遊[二]玻利維亞:13. 聖克魯斯-哲古華拉 (Sa

arrow
arrow

    風子 Sea S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2) 人氣()